电影观后感《四百击》

网络影视资讯人气:802时间:2021-09-26 03:00:30

《四百击》,法国新浪潮开山之作。影片上映于1959年,鉴于这部电影如此高龄,我在观影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睡着的准备,结果发现这部电影十分沉稳而流畅,手法上完全没过时。我猜可能是由于它当年是部“新浪潮”电影吧。

影片取材于导演特吕弗的童年经历,讲的是一个大人眼中的“问题少年”,如何逃离了讨厌的学校和家庭,加上逃离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。

吴思在《血酬定律》里写过:暴力最强者制定规则。孩子无法决定自己的出世,而后,大人为孩子制定规则。在家里,家长是孩子们的规则。在学校里,老师是孩子们的规则。男主在创伤之后,脸上写着超龄的成熟气质。他试图跳出这些,走进成人世界。然而成人世界还是没有他的自由之地,成人世界是成人的合谋,他只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跳向了另一个。在结尾,那个著名的长镜头告诉我们,他依然没有放弃,长镜头之后,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定格,这个定格仿佛是在问我们:然后呢?

在特吕弗看来,所谓失足少年的真相,并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那样。面对习惯于误解的世界,特吕弗为自己发出了声音。

很多观众可能会认为这部电影有点小题大做。的确,这部电影很少运用特写,而是采用了大量深沉的长镜头,加上全员非职业演员的使用,这一切的表现手法都让这部电影更偏写实而非煽情。这似乎显得男主的痛苦程度有些超乎观众的预料,毕竟太多中国人都经历过比他不幸得多的童年。但在我看来,男主的想法和行动,都是一个未被完全阉割的敏感心灵的正常反应。

没办法,在我看来,这是时代的原因。我们的第五代导演经历了新中国以来最残酷的时期,所以他们在才气最充沛的年纪,倾尽全力,以宏大叙事向宏大时代控诉,这是他们生命里的直觉和本能。他们这一代电影人的成就与桎梏,都在于此。

《四百击》里的特吕弗的困境,是中国成长于80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人才开始面对的,而小武的困境,依然是现今中国底层青年的困境。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90后,这两种困境都套在了我身上。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体会过长辈们的饥馑,可痛苦并不必然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减轻,今天青少年的自杀率,其实高过了七八十年代。转型期的阵痛,让我们这代人只有于连和小武两条路可走。心灵强悍的人们和野心家们认为年轻人太过脆弱,潜台词是脆弱的人不值得同情。他们未必是坏人,他们缺乏同理心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这些。我想把这些话告诉他们,不过,特吕弗和贾樟柯都没能告诉他们的话,那我也够呛。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1 乐乐影院 豫ICP备76312789号

极速影院

电影天堂

电视剧

综艺节目

樱花动漫

明星